分享一下 養孔雀魚技巧 Part_2 - 魚
By Frederic
at 2012-02-28T12:54
at 2012-02-28T12:54
Table of Contents
這篇我就主要介紹 1.關於孔雀魚的病 2.整個生產流程以及仔魚照顧
開頭我就先介紹 上一篇並不完整的孔雀魚介紹 孔雀魚有品系的有非常非常多種
品系:全紅 藍禮 黃禮 馬賽克 蛇王 草尾 莫藍 黑木炭 等等非常多 以上是比較常看到的
品系個別區分:很多品系又可以區分出 白子 黃化 野生色 三種
怎麼看呢 白子是最好區分的 眼睛都會呈現酒紅色
野生色當然就是眼睛是正常的黑色 外觀也比白子顏色較深
黃化就是色澤介於中間
ex:全紅白子 外觀色澤呈現紅色 眼睛是酒紅色
黃化全紅 外觀色澤呈現黃色 色澤較野生色淺 眼睛黑色
野生全紅 外觀色澤呈現咖啡色 眼睛黑色
簡單說 野生色就是原本這款魚就存在的模樣
黃化 白子 通常都是人為改出來 進而被大眾喜愛 而特別留下來的基因
所以白子也漸漸的在每種品系都會出現
特殊尾型:矛尾 圓尾 冠尾 劍尾
矛尾:就是尾型呈現像毛筆那樣 尾巴的尾端呈現尖尖的
圓尾:顧名思義 尾巴呈現小小的圓形 不同於一般的大三角
冠尾:這種尾型很特殊 也比較不常見 尾巴會很像破掉融鰭那樣
尾型變成只有一條一條細細的尾巴連著尾柄
劍尾:又有分單劍 雙劍
雙劍非常容易理解 就是尾巴的上下端又分別突出一根很長的部分
單劍 就是只有上下某一端有額外突出
特殊基因:緞帶 燕尾
緞帶:我在上篇有介紹到 緞帶是只有緞帶母魚才能夠把緞帶基因延續下去的
鄉民也有提供 其實可以把緞帶母魚的腹鰭 稍微剪短 就會提高受孕機會
燕尾:燕尾跟緞帶的分別 出了也有長長的鰭以外 尾巴也會有變化
尾巴的無法預測的變化 正式部分玩家喜歡的原因
因為你完全無法預測發展 進而得到驚喜 拉根型 拉片型
當然也有拉片又拉根的型態
燕尾跟緞帶基因最大的差別是 燕尾不一定要有燕尾外觀的親魚才能
把基因延續 外觀上很普通的短公短母 也是會生產出有燕尾表現的子代
也因為這樣 其實有部分賣家 會把燕尾生下來的燕基短公母
當做普通的賣 照理講燕尾燕基價格是比普通的高 但可接受的民眾數量
沒有普通外觀的多 所以就會被當做普通的賣
問題來了 很多民眾以為買到的是普通 直到生了下一代甚至好幾代才發現
怎麼有些仔魚尾巴型態不太一樣 此時你就可以明白
你的親代魚 含有燕基成分 當兩隻有燕基成份的的魚 就有機率產下燕尾
至於機率就要看本身含有燕基成份的多寡
*(當然有所謂的燕尾緞帶喔 不過非常難養出來 因為緞帶的特性 要留下這樣的
仔魚必須母魚本身是緞帶再加上含有燕基或者燕尾表現 才有可能產出)
我本身是專門玩全紅系列 包含燕尾.緞帶 所以對於其他知識有誤解也歡迎指教
進入這篇正題
1.孔雀魚的病
其實我養很久並沒有遇到多少種疾病 當然這是好事
剛開始接觸時 總是覺得 生病一定要治好 買藥阿 治療阿 等等等
問題時 能夠成功治好的例子 微乎其微 所以這裡我就只講解病症 不多說治療方式
治療方式 精華區似乎有 但對我來說 我不會想花時間去治療魚 "預防勝於治療"
因為魚 抵抗力 並不高 對於人類可能是小病 但是對魚足以致命
通常孔雀魚比較常見的疾病 也是其他魚常見的
白點 水黴 腹水 體內蟲 體外蟲(車輪蟲)
我覺得比較容易遇到大致上就這幾種 不過我覺得其實了解魚為什麼得病
並且知道判斷是什麼病就足夠了 因為通常等到你發現病症時 都已經蠻嚴重的
白點:就是魚體外觀有一點一點白色的附著在上面 隨著嚴重程度 佈滿身體的面積
也就不一樣 這種是因為溫度動盪過大 持續來來回回的溫度差異(溫度來回當天
就有4~5度變化 持續幾天) 就容易導致魚生病 其實就像人的感冒
這病治療的成功率算高的 方式我就不加說明
水黴:水黴外觀上就是一個棉花棉絮狀的東西長在魚身上 其實這是魚體本身有傷口
進而感染導致的一個病症 所以當你發現魚體外有傷口時 建議下些甲基藍或者
黃藥來幫魚預防 因為水黴只要確實發現 其實不好完全根治 而且治療週期非常長
但也是算可以去著手治療的病症之一
腹水:這是體內造成的細菌感染 通常外觀上 就是肚子腫的不正常 好像氣球那樣
這種病 通常會很快速的發展成"立鱗" 就是整個變成像松果球
這病就不好治療 發生的原因通常是水質出問題
體內蟲:拉白便 拖著一條透明或著白白的便 體型削瘦 這都是病發症狀
通常等到你已經能觀察出以上症狀 基本上沒救了 因為就算你救起來
魚也已經沒用 除了變形 繁殖能力也幾乎為0
通常發生在野生的進口魚 室外漁場繁殖的人工魚 餵食冷凍餌.活餌的魚
最常發生的就是餵食冷凍餌跟活餌這塊 絲蚯蚓 赤蟲 這兩款是非常容易造成
體內蟲的餌料 不管是活的或者冷凍過的 餵食過度頻繁 得病機率非常高
所以把赤蟲跟絲蚯蚓當做餵魚主食 就一定要定期做體內驅蟲
這病是會傳染的喔 所以如果有進野生魚 也要做過驅蟲處理 才會比較安全
體外蟲:就是魚會頻繁的去磨東西 不過體外蟲很多種類 我就只講孔雀魚常見的車輪蟲
對我而言車輪蟲也是水質不乾淨的一種徵兆
外觀上 就是尾巴上會有紅紅的點點 慢慢的會把尾巴從紅點處開始往外擴散吃掉
孔雀魚尾巴就會像破洞那樣 只是洞越來越大
如果再孔雀魚的尾巴尾部發現到 趕快做剪尾就對了 方式...就自己去爬文看看
靠近尾柄就不適合剪尾 就只能用治療的了
這裡總結:其實預防勝於治療 這是我覺得最重要的
多花一點點的時間把水質顧好 對於容易引發疾病的餌料少用
其實想遇到的機會真的很低很低
我為什麼不想學很多治療方式 因為完全不符成本 時間上金錢上都是
更何況就治好的機率不高
對我而言 我不會什麼藥都買 但是有三樣我覺得可以必備
甲基藍 黃藥 體內蟲藥 這三樣我都是用來檢疫跟預防
2.生產與仔魚
常常有人在問"我的母魚快生了嗎"
其實有很容易又精準的判斷方式 因為過早的隔離會造成母魚過度壓迫
可能還沒生就死了 常常有人說方肚方肚 肚子呈現方形 但是我覺得這項觀察技巧
並非必然 因為我個人經驗 也才久久才真的有方肚的母魚出現 很多都嘛圓肚就偷偷生
所以看"仔魚眼睛"的方式是最精準的
方式很簡單 你拿個手電筒 去照母魚肚子後方下緣 如果發現有類似眼睛的東西反光
有時還會看到仔魚眼睛轉動 恭喜你 那就是可以開始隔離 通常幾天內就會生
如果啥都沒有 那就再等等吧 因為肚子的大小並不能精準判斷是否快生
有些母魚可能懷的仔魚非常多 自然生產週期就會拉長 所以我覺得用眼睛的判斷方式
蠻準的
其實很多人應該有經驗 母魚常常再人不再的時間點生仔魚 是因為不喜歡人的打擾阿
很簡單 用你會的方式 讓母魚處於黑暗處 或者看不到外界 這樣可以幫助母魚緩和
自然很快就可以收到仔魚了
我之前請教很多前輩 有前輩說他母魚生產時並不會吃掉仔魚 但是這個觀念 我持反對
雖然那位前輩真的是這樣 不過並非大部分的人手上的魚都是這樣 本人也是後者
此時隔離盒是真的有用的 但是市售大部分的隔離盒 我都覺得超小
所以我會自製 2L胖寶特瓶取中間部分 底部綁上一個母魚過不去仔魚過的去的網布
想辦法用在你想讓母魚生的缸子或容器 因為胖胖瓶空間夠大 只是要看你放再怎樣
的容器 有人是上方挖個洞卡一個吸盤這樣就可以吸在缸子或容器
母魚生產時 是非常餓的 所以如果沒有隔離生產 通常... 牠會邊生邊吃
運氣好你會看到活著的
怎麼判斷母魚是不是有吃仔魚呢 看母魚的便便 是否呈現"黑色"
對於你其他魚缸的魚 如果你有時發現便便有些呈現黑色那就是有母魚偷生
並且被吃掉了
如果你是讓母魚在原本有存在其他魚的缸子生魚 切記 生完 那些水要換掉些許喔
因為母魚生產時會釋放一些物質 對水質不好
生完後要讓母魚好好大吃一頓 補充一下
仔魚如何養 剛生出來 其實當天可以不用先餵 等到卵囊真的消除了
比較容易的 就是飼料磨粉去餵 但這種方式很容易造成水質污染 要切忌顧好水質
或者現在市售很多各自工廠製造的小品牌 乾燥豐年蝦卵粉 是非常好用的 便宜又好用
但真的要找對喔 有些...就算了吧
最麻煩的也最營養的就是自己孵豐年蝦拉 正常民眾當然就不用這麼做 不符成本效益
養小魚的重點 就是水質要顧好 少量多餐 建議放隻鬍子或者螺 幫忙清掉殘餌
養仔魚有很多方式 比較高級的技巧 就是操魚 每天換100%的水(幫助魚快速新成代謝)
但這個很傷 沒做好容易全死光
所以我的做法較緩和 每2~3天換1/2水量 我是覺得比較好
還有餵食的餌料選擇 也會影響仔魚的成長速度 豐年蝦雖然營養但是只餵這個
成長幅度很普通 等到小魚嘴巴已經可以吃進赤蟲或絲蚯蚓或中型豐年蝦
如果有要叼魚讓魚快速成長的 可以偶而餵上方那幾樣 但是...重點是不能常常餵
因為有體內蟲問題 雖然可以讓魚成長幅度變快 不過相對的得體內蟲機率是大增
至於餵食拿捏 就不太好講解了 總之建議一週不要餵超過3"餐" 不是3"天"喔
我是覺得只要水質控制好 餵食量不要過低 就算是是飼料磨粉 魚也都可以健康長大的
"123口訣"是養孔雀魚可以記下來的
懷胎1個月生
2個月大可以分公母
3個月大可以準備配對
以上祝各位養好魚 真的一次打好累... 有誤也麻煩指正
--
開頭我就先介紹 上一篇並不完整的孔雀魚介紹 孔雀魚有品系的有非常非常多種
品系:全紅 藍禮 黃禮 馬賽克 蛇王 草尾 莫藍 黑木炭 等等非常多 以上是比較常看到的
品系個別區分:很多品系又可以區分出 白子 黃化 野生色 三種
怎麼看呢 白子是最好區分的 眼睛都會呈現酒紅色
野生色當然就是眼睛是正常的黑色 外觀也比白子顏色較深
黃化就是色澤介於中間
ex:全紅白子 外觀色澤呈現紅色 眼睛是酒紅色
黃化全紅 外觀色澤呈現黃色 色澤較野生色淺 眼睛黑色
野生全紅 外觀色澤呈現咖啡色 眼睛黑色
簡單說 野生色就是原本這款魚就存在的模樣
黃化 白子 通常都是人為改出來 進而被大眾喜愛 而特別留下來的基因
所以白子也漸漸的在每種品系都會出現
特殊尾型:矛尾 圓尾 冠尾 劍尾
矛尾:就是尾型呈現像毛筆那樣 尾巴的尾端呈現尖尖的
圓尾:顧名思義 尾巴呈現小小的圓形 不同於一般的大三角
冠尾:這種尾型很特殊 也比較不常見 尾巴會很像破掉融鰭那樣
尾型變成只有一條一條細細的尾巴連著尾柄
劍尾:又有分單劍 雙劍
雙劍非常容易理解 就是尾巴的上下端又分別突出一根很長的部分
單劍 就是只有上下某一端有額外突出
特殊基因:緞帶 燕尾
緞帶:我在上篇有介紹到 緞帶是只有緞帶母魚才能夠把緞帶基因延續下去的
鄉民也有提供 其實可以把緞帶母魚的腹鰭 稍微剪短 就會提高受孕機會
燕尾:燕尾跟緞帶的分別 出了也有長長的鰭以外 尾巴也會有變化
尾巴的無法預測的變化 正式部分玩家喜歡的原因
因為你完全無法預測發展 進而得到驚喜 拉根型 拉片型
當然也有拉片又拉根的型態
燕尾跟緞帶基因最大的差別是 燕尾不一定要有燕尾外觀的親魚才能
把基因延續 外觀上很普通的短公短母 也是會生產出有燕尾表現的子代
也因為這樣 其實有部分賣家 會把燕尾生下來的燕基短公母
當做普通的賣 照理講燕尾燕基價格是比普通的高 但可接受的民眾數量
沒有普通外觀的多 所以就會被當做普通的賣
問題來了 很多民眾以為買到的是普通 直到生了下一代甚至好幾代才發現
怎麼有些仔魚尾巴型態不太一樣 此時你就可以明白
你的親代魚 含有燕基成分 當兩隻有燕基成份的的魚 就有機率產下燕尾
至於機率就要看本身含有燕基成份的多寡
*(當然有所謂的燕尾緞帶喔 不過非常難養出來 因為緞帶的特性 要留下這樣的
仔魚必須母魚本身是緞帶再加上含有燕基或者燕尾表現 才有可能產出)
我本身是專門玩全紅系列 包含燕尾.緞帶 所以對於其他知識有誤解也歡迎指教
進入這篇正題
1.孔雀魚的病
其實我養很久並沒有遇到多少種疾病 當然這是好事
剛開始接觸時 總是覺得 生病一定要治好 買藥阿 治療阿 等等等
問題時 能夠成功治好的例子 微乎其微 所以這裡我就只講解病症 不多說治療方式
治療方式 精華區似乎有 但對我來說 我不會想花時間去治療魚 "預防勝於治療"
因為魚 抵抗力 並不高 對於人類可能是小病 但是對魚足以致命
通常孔雀魚比較常見的疾病 也是其他魚常見的
白點 水黴 腹水 體內蟲 體外蟲(車輪蟲)
我覺得比較容易遇到大致上就這幾種 不過我覺得其實了解魚為什麼得病
並且知道判斷是什麼病就足夠了 因為通常等到你發現病症時 都已經蠻嚴重的
白點:就是魚體外觀有一點一點白色的附著在上面 隨著嚴重程度 佈滿身體的面積
也就不一樣 這種是因為溫度動盪過大 持續來來回回的溫度差異(溫度來回當天
就有4~5度變化 持續幾天) 就容易導致魚生病 其實就像人的感冒
這病治療的成功率算高的 方式我就不加說明
水黴:水黴外觀上就是一個棉花棉絮狀的東西長在魚身上 其實這是魚體本身有傷口
進而感染導致的一個病症 所以當你發現魚體外有傷口時 建議下些甲基藍或者
黃藥來幫魚預防 因為水黴只要確實發現 其實不好完全根治 而且治療週期非常長
但也是算可以去著手治療的病症之一
腹水:這是體內造成的細菌感染 通常外觀上 就是肚子腫的不正常 好像氣球那樣
這種病 通常會很快速的發展成"立鱗" 就是整個變成像松果球
這病就不好治療 發生的原因通常是水質出問題
體內蟲:拉白便 拖著一條透明或著白白的便 體型削瘦 這都是病發症狀
通常等到你已經能觀察出以上症狀 基本上沒救了 因為就算你救起來
魚也已經沒用 除了變形 繁殖能力也幾乎為0
通常發生在野生的進口魚 室外漁場繁殖的人工魚 餵食冷凍餌.活餌的魚
最常發生的就是餵食冷凍餌跟活餌這塊 絲蚯蚓 赤蟲 這兩款是非常容易造成
體內蟲的餌料 不管是活的或者冷凍過的 餵食過度頻繁 得病機率非常高
所以把赤蟲跟絲蚯蚓當做餵魚主食 就一定要定期做體內驅蟲
這病是會傳染的喔 所以如果有進野生魚 也要做過驅蟲處理 才會比較安全
體外蟲:就是魚會頻繁的去磨東西 不過體外蟲很多種類 我就只講孔雀魚常見的車輪蟲
對我而言車輪蟲也是水質不乾淨的一種徵兆
外觀上 就是尾巴上會有紅紅的點點 慢慢的會把尾巴從紅點處開始往外擴散吃掉
孔雀魚尾巴就會像破洞那樣 只是洞越來越大
如果再孔雀魚的尾巴尾部發現到 趕快做剪尾就對了 方式...就自己去爬文看看
靠近尾柄就不適合剪尾 就只能用治療的了
這裡總結:其實預防勝於治療 這是我覺得最重要的
多花一點點的時間把水質顧好 對於容易引發疾病的餌料少用
其實想遇到的機會真的很低很低
我為什麼不想學很多治療方式 因為完全不符成本 時間上金錢上都是
更何況就治好的機率不高
對我而言 我不會什麼藥都買 但是有三樣我覺得可以必備
甲基藍 黃藥 體內蟲藥 這三樣我都是用來檢疫跟預防
2.生產與仔魚
常常有人在問"我的母魚快生了嗎"
其實有很容易又精準的判斷方式 因為過早的隔離會造成母魚過度壓迫
可能還沒生就死了 常常有人說方肚方肚 肚子呈現方形 但是我覺得這項觀察技巧
並非必然 因為我個人經驗 也才久久才真的有方肚的母魚出現 很多都嘛圓肚就偷偷生
所以看"仔魚眼睛"的方式是最精準的
方式很簡單 你拿個手電筒 去照母魚肚子後方下緣 如果發現有類似眼睛的東西反光
有時還會看到仔魚眼睛轉動 恭喜你 那就是可以開始隔離 通常幾天內就會生
如果啥都沒有 那就再等等吧 因為肚子的大小並不能精準判斷是否快生
有些母魚可能懷的仔魚非常多 自然生產週期就會拉長 所以我覺得用眼睛的判斷方式
蠻準的
其實很多人應該有經驗 母魚常常再人不再的時間點生仔魚 是因為不喜歡人的打擾阿
很簡單 用你會的方式 讓母魚處於黑暗處 或者看不到外界 這樣可以幫助母魚緩和
自然很快就可以收到仔魚了
我之前請教很多前輩 有前輩說他母魚生產時並不會吃掉仔魚 但是這個觀念 我持反對
雖然那位前輩真的是這樣 不過並非大部分的人手上的魚都是這樣 本人也是後者
此時隔離盒是真的有用的 但是市售大部分的隔離盒 我都覺得超小
所以我會自製 2L胖寶特瓶取中間部分 底部綁上一個母魚過不去仔魚過的去的網布
想辦法用在你想讓母魚生的缸子或容器 因為胖胖瓶空間夠大 只是要看你放再怎樣
的容器 有人是上方挖個洞卡一個吸盤這樣就可以吸在缸子或容器
母魚生產時 是非常餓的 所以如果沒有隔離生產 通常... 牠會邊生邊吃
運氣好你會看到活著的
怎麼判斷母魚是不是有吃仔魚呢 看母魚的便便 是否呈現"黑色"
對於你其他魚缸的魚 如果你有時發現便便有些呈現黑色那就是有母魚偷生
並且被吃掉了
如果你是讓母魚在原本有存在其他魚的缸子生魚 切記 生完 那些水要換掉些許喔
因為母魚生產時會釋放一些物質 對水質不好
生完後要讓母魚好好大吃一頓 補充一下
仔魚如何養 剛生出來 其實當天可以不用先餵 等到卵囊真的消除了
比較容易的 就是飼料磨粉去餵 但這種方式很容易造成水質污染 要切忌顧好水質
或者現在市售很多各自工廠製造的小品牌 乾燥豐年蝦卵粉 是非常好用的 便宜又好用
但真的要找對喔 有些...就算了吧
最麻煩的也最營養的就是自己孵豐年蝦拉 正常民眾當然就不用這麼做 不符成本效益
養小魚的重點 就是水質要顧好 少量多餐 建議放隻鬍子或者螺 幫忙清掉殘餌
養仔魚有很多方式 比較高級的技巧 就是操魚 每天換100%的水(幫助魚快速新成代謝)
但這個很傷 沒做好容易全死光
所以我的做法較緩和 每2~3天換1/2水量 我是覺得比較好
還有餵食的餌料選擇 也會影響仔魚的成長速度 豐年蝦雖然營養但是只餵這個
成長幅度很普通 等到小魚嘴巴已經可以吃進赤蟲或絲蚯蚓或中型豐年蝦
如果有要叼魚讓魚快速成長的 可以偶而餵上方那幾樣 但是...重點是不能常常餵
因為有體內蟲問題 雖然可以讓魚成長幅度變快 不過相對的得體內蟲機率是大增
至於餵食拿捏 就不太好講解了 總之建議一週不要餵超過3"餐" 不是3"天"喔
我是覺得只要水質控制好 餵食量不要過低 就算是是飼料磨粉 魚也都可以健康長大的
"123口訣"是養孔雀魚可以記下來的
懷胎1個月生
2個月大可以分公母
3個月大可以準備配對
以上祝各位養好魚 真的一次打好累... 有誤也麻煩指正
--
All Comments
By Damian
at 2012-03-04T05:43
at 2012-03-04T05:43
By Annie
at 2012-03-04T17:26
at 2012-03-04T17:26
By Quanna
at 2012-03-08T16:17
at 2012-03-08T16:17
By Mason
at 2012-03-12T08:22
at 2012-03-12T08:22
By Michael
at 2012-03-13T13:40
at 2012-03-13T13:40
By Jake
at 2012-03-17T15:00
at 2012-03-17T15:00
By Hedwig
at 2012-03-21T05:29
at 2012-03-21T05:29
By Elvira
at 2012-03-26T04:59
at 2012-03-26T04:59
By Elvira
at 2012-03-26T18:58
at 2012-03-26T18:58
By William
at 2012-03-27T16:27
at 2012-03-27T16:27
By Elvira
at 2012-03-29T20:44
at 2012-03-29T20:44
By Harry
at 2012-04-01T20:25
at 2012-04-01T20:25
By Ida
at 2012-04-05T12:06
at 2012-04-05T12:06
By Caitlin
at 2012-04-06T19:24
at 2012-04-06T19:24
By Regina
at 2012-04-09T00:34
at 2012-04-09T00:34
By Daniel
at 2012-04-12T16:39
at 2012-04-12T16:39
By Jake
at 2012-04-13T20:18
at 2012-04-13T20:18
By George
at 2012-04-18T15:03
at 2012-04-18T15:03
By Catherine
at 2012-04-22T07:09
at 2012-04-22T07:09
By Charlotte
at 2012-04-24T11:52
at 2012-04-24T11:52
By Dorothy
at 2012-04-26T10:31
at 2012-04-26T10:31
By Freda
at 2012-04-28T20:18
at 2012-04-28T20:18
By Necoo
at 2012-05-02T20:19
at 2012-05-02T20:19
By Thomas
at 2012-05-06T20:41
at 2012-05-06T20:41
By Emily
at 2012-05-07T10:26
at 2012-05-07T10:26
By Jacky
at 2012-05-09T13:56
at 2012-05-09T13:56
By Puput
at 2012-05-10T04:43
at 2012-05-10T04:43
By Susan
at 2012-05-13T06:27
at 2012-05-13T06:27
By Lucy
at 2012-05-14T14:57
at 2012-05-14T14:57
By Odelette
at 2012-05-16T07:20
at 2012-05-16T07:20
By Charlotte
at 2012-05-19T10:13
at 2012-05-19T10:13
By Sarah
at 2012-05-23T22:33
at 2012-05-23T22:33
By Iris
at 2012-05-25T07:24
at 2012-05-25T07:24
By Hedwig
at 2012-05-28T13:50
at 2012-05-28T13:50
By Cara
at 2012-05-29T17:21
at 2012-05-29T17:21
By Joe
at 2012-06-03T11:18
at 2012-06-03T11:18
By Irma
at 2012-06-04T05:27
at 2012-06-04T05:27
By Eden
at 2012-06-07T13:05
at 2012-06-07T13:05
By Xanthe
at 2012-06-09T18:46
at 2012-06-09T18:46
By Quintina
at 2012-06-11T07:25
at 2012-06-11T07:25
By Frederic
at 2012-06-14T18:27
at 2012-06-14T18:27
By Vanessa
at 2012-06-16T17:15
at 2012-06-16T17:15
By Bennie
at 2012-06-20T04:45
at 2012-06-20T04:45
By Noah
at 2012-06-20T23:32
at 2012-06-20T23:32
By Andy
at 2012-06-23T05:42
at 2012-06-23T05:42
By Bethany
at 2012-06-24T11:21
at 2012-06-24T11:21
By Tristan Cohan
at 2012-06-25T05:27
at 2012-06-25T05:27
By Ivy
at 2012-06-27T21:04
at 2012-06-27T21:04
By Callum
at 2012-06-30T21:24
at 2012-06-30T21:24
By Harry
at 2012-07-01T07:05
at 2012-07-01T07:05
By Kelly
at 2012-07-03T16:46
at 2012-07-03T16:46
By Oscar
at 2012-07-08T06:09
at 2012-07-08T06:09
By Kama
at 2012-07-08T20:54
at 2012-07-08T20:54
By Caroline
at 2012-07-08T23:50
at 2012-07-08T23:50
By Barb Cronin
at 2012-07-12T07:13
at 2012-07-12T07:13
By Rae
at 2012-07-16T03:15
at 2012-07-16T03:15
By Mason
at 2012-07-17T14:36
at 2012-07-17T14:36
By Lydia
at 2012-07-19T06:16
at 2012-07-19T06:16
By Ophelia
at 2012-07-23T17:28
at 2012-07-23T17:28
By Steve
at 2012-07-28T01:20
at 2012-07-28T01:20
By Madame
at 2012-07-28T09:05
at 2012-07-28T09:05
By Jake
at 2012-07-28T12:12
at 2012-07-28T12:12
By Ivy
at 2012-08-01T14:33
at 2012-08-01T14:33
By Kristin
at 2012-08-05T07:47
at 2012-08-05T07:47
By Kama
at 2012-08-06T11:49
at 2012-08-06T11:49
By Zenobia
at 2012-08-10T20:47
at 2012-08-10T20:47
By Caroline
at 2012-08-13T02:05
at 2012-08-13T02:05
By Zenobia
at 2012-08-18T00:53
at 2012-08-18T00:53
By Mary
at 2012-08-20T16:01
at 2012-08-20T16:01
By Doris
at 2012-08-22T11:39
at 2012-08-22T11:39
By William
at 2012-08-26T21:55
at 2012-08-26T21:55
By Ursula
at 2012-08-28T09:35
at 2012-08-28T09:35
By Rebecca
at 2012-08-30T13:55
at 2012-08-30T13:55
By Ula
at 2012-09-02T14:30
at 2012-09-02T14:30
By Ina
at 2012-09-07T06:17
at 2012-09-07T06:17
By Olivia
at 2012-09-11T23:08
at 2012-09-11T23:08
By Carol
at 2012-09-13T13:30
at 2012-09-13T13:30
Related Posts
分享一下 養孔雀魚技巧 Part_1
By Adele
at 2012-02-28T11:18
at 2012-02-28T11:18
青蝴蝶溶葉
By Skylar Davis
at 2012-02-28T03:08
at 2012-02-28T03:08
分享一下 養孔雀魚技巧 Part_1
By Audriana
at 2012-02-28T01:44
at 2012-02-28T01:44
新手一呎草缸 囧
By Bethany
at 2012-02-28T01:24
at 2012-02-28T01:24
新設的缸 請前輩給意見
By Anthony
at 2012-02-28T00:25
at 2012-02-28T0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