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螅介紹 - 魚
By Suhail Hany
at 2010-03-11T15:43
at 2010-03-11T15:43
Table of Contents
不小心看到一篇文章,喜歡淡水軟體缸的人有福啦。
水螅 hydroid
水螅屬 hydra
刺胞動物門(又稱腔腸動物門)(Cnidaria)
水螅綱(Hydrozoa)
螅形目(Hydroida)動物
生活環包括3期︰
1.自由游泳的浮浪幼體,約1公釐(0.04吋)長;
2.附著生活的水螅期,由浮浪幼體固著後發育成,通常成群體;
3.水母體。由水螅體釋出。例如廣布世界的藪枝螅水母屬(Obelia)在進化過程中,
許多螅形類的水母期保留在水螅體群體上。群體一般高5-500公釐,有分枝,
上生有水螅體。水螅體管狀,由外胚層、中胚層和內胚層組成,頂端有口,
周圍有一圈觸手。水螅體的基端和與群體等長的一根有生命的總管(共肉)相連,
個體間可通過共肉交換食物。共肉外面有一粗糙的幾丁質鞘(圍鞘)保護。
群體隨著水螅體數目的增多而生長,但也進行有性生殖。
群體週期性也產生生殖體(子莖),
生殖體釋出浮浪幼體或水母體(隨種類而異)。有些種類的水螅體能縮入水螅鞘內,
水螅鞘是圍鞘的擴展部分,但有的無水螅鞘。多數種類生活在海中,
但有的在淡水中。水螅屬(Hydra),單獨生活。螅形目約有2,000種。
體呈指狀,小型,肉眼可見,上端有口,周圍生6─8條小觸手,滿佈刺細胞,
用以捕獲食餌。身體可伸長達三四倍。基盤可以在附著物上滑定,
以翻跟斗式或尺蠖式(行動時一屈一伸像個拱橋)的方式來行動。
常附著於池沼水草枝葉和石塊上。生殖季節體面上可生出乳頭狀突起,
即卵巢和精巢。也營出芽生殖。
最常見的有褐水螅(H.fusca)灰褐色,基柄部淡白色(圖中是正出芽生出一小水螅)
;綠水螅(H.viridis),深綠色,是一種單細胞藻類和它共生所致。
淡水水螅是生活在淡水中習見的腔腸動物,分佈廣泛,
是無脊椎動物實驗的重要材料之一。
淡水水螅在世界上已發現4屬,
即原水螅屬(Protohydra)、水螅屬(Hydra)、
柄水螅屬(Pelmatohydra)和綠水螅屬(Chlorohydra)。
怎樣採集:
水螅喜歡在清潔而含氧多的淡水中生活,因此,採集水螅的場所應選擇水質潔淨、
水流緩慢的小溝、小池塘和水稻田。水螅喜歡附著在水草上生活,
所以,採集時要仔細觀察水生植物(如金魚藻、眼子菜等)上面有否水螅吸附。
採集水螅的季節,最好在春天(3-4月)和秋天(8-9月),
因為這時正是水螅繁殖的旺盛的季節,很容易採到。水螅喜歡陽光,最好在中午採集。
採集時,先要選好採集地,仔細觀察水草上有否吸附著無色或褐色的膠狀小粒,
若有的話,就是水螅,可以連水草一起采回。
怎樣培養:
在自然環境採到水螅,往往數量不多,有時採來後不能立即做實驗,必須加以培養。
若是短期培養,方法很簡單。把采回來的水螅,連同水草一起飼養在池水里就行,
一星期內不會餓死。
1養水獲取池水有困難,用自來水或井水代替,就得“養水”。
因為井水里有較多的礦物質,而自來水里既有礦物質,又有殘氯,
都對水螅的生長不利,容易引起死亡。
養水的方法:在自來水或井水里放入水草,4-5天后氯氣自行散失,
礦物質被水草利用。這時可用吸管把1-2個水螅移入水里,
如果水螅不出現收縮現象,那麼這些水就可以用來培養水螅。
2餵食生活在自然界的水螅,主要是吃魚虫(水蚤)。在室內培養,
最好也餵魚虫,一般每週餵2-3次為宜。在冬季,不易獲取魚虫,
可以用牛肉切成細屑,曬乾後飼餵水螅,量要少些,水要勤換,否則水易發臭。
3溫度水螅生活最佳水溫是15-20℃。夏季室內水溫要求控制在23℃以下,
若屋內氣溫超過25℃時,要及時把培養缸移到陰涼處。
冬季室溫不能低於14℃。其他季節,水溫很容易保持在15-20℃之間。
4換水要培養好水螅,一定要保持水的清潔。餵食後,
要及時把多餘的食物(死魚虫或牛肉屑)用吸管移走,以免水混或發臭。
若發現水混濁,應立即部分或全部換水。另外,如果培養缸內有大量藻類繁殖時,
也會影響水螅正常生活,應及時除去水藻,清潔培養缸後再換水培養。
怎樣繁殖:
水螅在室內飼養,若生活條件良好,特別是餵活魚虫,往往生長很快,
經常以出芽生殖進行無性繁殖。體下端1/3處為出芽區,每個芽最初為一個小水螅,
以後其足盤部封閉,與其母體脫離,形成一個新個體。水螅在良好的飼養條件下,
母體帶芽數目較多,一般有6-7個,最多達18個,這麼多新芽,
在母體上往往呈螺旋狀排列。
水螅有性繁殖一般是一年兩次,時間在早春和深秋,在飼養水螅過程中,
若人工改變水溫,如從15℃以上升到20℃時或從20℃下降到15℃時,
都能引起水螅卵巢和精巢發育,促使其進行有性繁殖。
多數水螅是雌雄異體,生殖能力很強,往往在形成卵巢或精巢的同時,
仍能進行出芽出殖。
細心觀察
水螅的運動很特別,不僅身體能伸長、縮短,還會作全身運動,移動位置。
水螅的運動有屈伸前進(尺蠖式)和翻筋斗兩種方式。
你用放大鏡對準吸附著水螅的水草,耐心地觀察,能看到水螅的運動。
有時,它用觸手和基盤相互交替著附著在水草上,像翻筋斗那樣地運動;
有時,它彎著身體,用觸手附著在水草上,然後基盤向觸手的方向移動,
接著觸手固定在新的位置,基盤再向前移動,就這樣一屈一伸地向前運動。
綠水螅因其內胚層中有共生的綠藻(Chlorella),體呈綠色。
綠水螅在我國尚無正式報導。
我們於1986年2月中旬在河南省嵩縣伊河畔一水塘中採得綠水螅
(Chlorohydraviridissima),數量不多。水螅呈淡綠色,體較粗壯,
長5—9毫米,少數個體長於10毫米,觸手6—7條,其長度短於體長。
這是我國綠水螅的首次記錄。
以上是文章來自
http://baike.baidu.com/view/17183.htm
不過似乎也沒有絕對的養法,只是提供參考。
--
水螅 hydroid
水螅屬 hydra
刺胞動物門(又稱腔腸動物門)(Cnidaria)
水螅綱(Hydrozoa)
螅形目(Hydroida)動物
生活環包括3期︰
1.自由游泳的浮浪幼體,約1公釐(0.04吋)長;
2.附著生活的水螅期,由浮浪幼體固著後發育成,通常成群體;
3.水母體。由水螅體釋出。例如廣布世界的藪枝螅水母屬(Obelia)在進化過程中,
許多螅形類的水母期保留在水螅體群體上。群體一般高5-500公釐,有分枝,
上生有水螅體。水螅體管狀,由外胚層、中胚層和內胚層組成,頂端有口,
周圍有一圈觸手。水螅體的基端和與群體等長的一根有生命的總管(共肉)相連,
個體間可通過共肉交換食物。共肉外面有一粗糙的幾丁質鞘(圍鞘)保護。
群體隨著水螅體數目的增多而生長,但也進行有性生殖。
群體週期性也產生生殖體(子莖),
生殖體釋出浮浪幼體或水母體(隨種類而異)。有些種類的水螅體能縮入水螅鞘內,
水螅鞘是圍鞘的擴展部分,但有的無水螅鞘。多數種類生活在海中,
但有的在淡水中。水螅屬(Hydra),單獨生活。螅形目約有2,000種。
體呈指狀,小型,肉眼可見,上端有口,周圍生6─8條小觸手,滿佈刺細胞,
用以捕獲食餌。身體可伸長達三四倍。基盤可以在附著物上滑定,
以翻跟斗式或尺蠖式(行動時一屈一伸像個拱橋)的方式來行動。
常附著於池沼水草枝葉和石塊上。生殖季節體面上可生出乳頭狀突起,
即卵巢和精巢。也營出芽生殖。
最常見的有褐水螅(H.fusca)灰褐色,基柄部淡白色(圖中是正出芽生出一小水螅)
;綠水螅(H.viridis),深綠色,是一種單細胞藻類和它共生所致。
淡水水螅是生活在淡水中習見的腔腸動物,分佈廣泛,
是無脊椎動物實驗的重要材料之一。
淡水水螅在世界上已發現4屬,
即原水螅屬(Protohydra)、水螅屬(Hydra)、
柄水螅屬(Pelmatohydra)和綠水螅屬(Chlorohydra)。
怎樣採集:
水螅喜歡在清潔而含氧多的淡水中生活,因此,採集水螅的場所應選擇水質潔淨、
水流緩慢的小溝、小池塘和水稻田。水螅喜歡附著在水草上生活,
所以,採集時要仔細觀察水生植物(如金魚藻、眼子菜等)上面有否水螅吸附。
採集水螅的季節,最好在春天(3-4月)和秋天(8-9月),
因為這時正是水螅繁殖的旺盛的季節,很容易採到。水螅喜歡陽光,最好在中午採集。
採集時,先要選好採集地,仔細觀察水草上有否吸附著無色或褐色的膠狀小粒,
若有的話,就是水螅,可以連水草一起采回。
怎樣培養:
在自然環境採到水螅,往往數量不多,有時採來後不能立即做實驗,必須加以培養。
若是短期培養,方法很簡單。把采回來的水螅,連同水草一起飼養在池水里就行,
一星期內不會餓死。
1養水獲取池水有困難,用自來水或井水代替,就得“養水”。
因為井水里有較多的礦物質,而自來水里既有礦物質,又有殘氯,
都對水螅的生長不利,容易引起死亡。
養水的方法:在自來水或井水里放入水草,4-5天后氯氣自行散失,
礦物質被水草利用。這時可用吸管把1-2個水螅移入水里,
如果水螅不出現收縮現象,那麼這些水就可以用來培養水螅。
2餵食生活在自然界的水螅,主要是吃魚虫(水蚤)。在室內培養,
最好也餵魚虫,一般每週餵2-3次為宜。在冬季,不易獲取魚虫,
可以用牛肉切成細屑,曬乾後飼餵水螅,量要少些,水要勤換,否則水易發臭。
3溫度水螅生活最佳水溫是15-20℃。夏季室內水溫要求控制在23℃以下,
若屋內氣溫超過25℃時,要及時把培養缸移到陰涼處。
冬季室溫不能低於14℃。其他季節,水溫很容易保持在15-20℃之間。
4換水要培養好水螅,一定要保持水的清潔。餵食後,
要及時把多餘的食物(死魚虫或牛肉屑)用吸管移走,以免水混或發臭。
若發現水混濁,應立即部分或全部換水。另外,如果培養缸內有大量藻類繁殖時,
也會影響水螅正常生活,應及時除去水藻,清潔培養缸後再換水培養。
怎樣繁殖:
水螅在室內飼養,若生活條件良好,特別是餵活魚虫,往往生長很快,
經常以出芽生殖進行無性繁殖。體下端1/3處為出芽區,每個芽最初為一個小水螅,
以後其足盤部封閉,與其母體脫離,形成一個新個體。水螅在良好的飼養條件下,
母體帶芽數目較多,一般有6-7個,最多達18個,這麼多新芽,
在母體上往往呈螺旋狀排列。
水螅有性繁殖一般是一年兩次,時間在早春和深秋,在飼養水螅過程中,
若人工改變水溫,如從15℃以上升到20℃時或從20℃下降到15℃時,
都能引起水螅卵巢和精巢發育,促使其進行有性繁殖。
多數水螅是雌雄異體,生殖能力很強,往往在形成卵巢或精巢的同時,
仍能進行出芽出殖。
細心觀察
水螅的運動很特別,不僅身體能伸長、縮短,還會作全身運動,移動位置。
水螅的運動有屈伸前進(尺蠖式)和翻筋斗兩種方式。
你用放大鏡對準吸附著水螅的水草,耐心地觀察,能看到水螅的運動。
有時,它用觸手和基盤相互交替著附著在水草上,像翻筋斗那樣地運動;
有時,它彎著身體,用觸手附著在水草上,然後基盤向觸手的方向移動,
接著觸手固定在新的位置,基盤再向前移動,就這樣一屈一伸地向前運動。
綠水螅因其內胚層中有共生的綠藻(Chlorella),體呈綠色。
綠水螅在我國尚無正式報導。
我們於1986年2月中旬在河南省嵩縣伊河畔一水塘中採得綠水螅
(Chlorohydraviridissima),數量不多。水螅呈淡綠色,體較粗壯,
長5—9毫米,少數個體長於10毫米,觸手6—7條,其長度短於體長。
這是我國綠水螅的首次記錄。
以上是文章來自
http://baike.baidu.com/view/17183.htm
不過似乎也沒有絕對的養法,只是提供參考。
--
Tags:
魚
All Comments
By Elma
at 2010-03-14T19:54
at 2010-03-14T19:54
By George
at 2010-03-18T04:16
at 2010-03-18T04:16
By Victoria
at 2010-03-19T11:55
at 2010-03-19T11:55
By Dorothy
at 2010-03-24T01:59
at 2010-03-24T01:59
By Jake
at 2010-03-28T12:16
at 2010-03-28T12:16
By Lauren
at 2010-03-31T05:21
at 2010-03-31T05:21
By Anonymous
at 2010-04-04T22:32
at 2010-04-04T22:32
By Audriana
at 2010-04-07T06:52
at 2010-04-07T06:52
By Dorothy
at 2010-04-09T11:51
at 2010-04-09T11:51
By Ina
at 2010-04-13T16:16
at 2010-04-13T16:16
By Candice
at 2010-04-16T09:18
at 2010-04-16T09:18
By Necoo
at 2010-04-18T16:00
at 2010-04-18T16:00
By Quanna
at 2010-04-19T20:42
at 2010-04-19T20:42
Related Posts
xiao0601
By Eden
at 2010-03-07T14:54
at 2010-03-07T14:54
oldschool
By Todd Johnson
at 2010-03-07T12:04
at 2010-03-07T12:04
不太聽話的菜鳥aluba1203
By Thomas
at 2010-03-03T20:31
at 2010-03-03T20:31
markeasy76
By Lydia
at 2010-03-02T02:09
at 2010-03-02T02:09
自已所養的魚死掉該如何處理?
By Ula
at 2010-02-28T14:50
at 2010-02-28T14: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