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洲黑雙帶繁殖經驗分享 - 魚
By Eartha
at 2011-04-01T06:50
at 2011-04-01T06:50
Table of Contents
很久之前答應彰大要來分享一下繁殖經驗,
終於生出這篇,請原諒我偷懶,拖稿拖了幾個月。
小丑魚的繁殖真的很好玩,也是海水中想玩繁殖最容易上手的種類之一,
有關小丑的繁殖資料都很好找,
這篇純屬我自己的經驗分享,有心想深入了解,請配合其它資料服用。
主要將這些經驗分成三章節來說明。
一、種魚生殖行為
1.日常照顧 2.產卵 3.受精卵
二、餌料生物選擇與生產
1.常用餌料 2.餌料培養
三、魚苗養殖
1.孵化 2.餵食
一、種魚生殖行為
1-1 日常照顧
這對種魚是飼養在我自己的LPS混養缸,配對之前總共有四隻小朋友,
我的配對方法比較花時間但是幾乎百分之百能成功。
就是從小養,一次養3隻以上,配上較大的海葵,能夠增加配對率,
這跟小丑的家族組成有很大的關係,這邊就不多加贅述。
在餵食方面我並沒有調製特殊配方的飼料,
第一次產卵行為出現前之前,我只有使用高夠力S跟南極蝦碎肉餵食,
後期我改用混和飼料配合蝦肉餵食,包括高夠力S、JBL、Tetra,
後兩者是七彩飼料,為什麼我會用這兩種,因為實驗室很多我就拿了些回家混著用。
這種餵食條件下目前我的種魚以十天為週期在生產,產卵量約300左右。
1-2 產卵
再來說說產卵的行為。
一般來說種魚在產卵前會有所謂"清床"的行為,大家都瞭,很好找資料就不多說。
產卵巢固定,且生產穩定,清床時間會愈來越短。
如果主缸的燈光沒有特別控制,且環境會受到日照影響,一般是上午的時段產卵。
想錄影或拍照記錄就要挑好時間,熟練的種魚,產卵速度很快,但我沒機會觀察。
1-3 授精卵
小丑魚的受精卵,在主缸攝氏27~28度的環境下,
產卵算第一天,孵化的時間約是第八天下午6點以後,
溫度跟受精卵孵化的時間呈負相關,且影響的很明顯,
為了方便繁殖的操作,保持主缸恆溫是很重要的。
我自己的例子來說:
前陣子的寒流因為疏忽到,主缸溫度拉低,
就打亂了產卵的週期跟孵化時數,重點是延遲孵化的魚苗很難帶,
讓我足足快兩個月沒有魚苗可以帶。
二、餌料生物選擇與生產
2-1 常用的餌料
在繁殖小丑魚的過程中,最常使用的餌料就是輪蟲跟豐年蝦無節幼蟲,
若有足夠條件,我強烈建議捨棄豐年蝦,這東西做為餌料短缺的補給品就好。
不推豐年蝦的原因在於營養價值,豐年蝦不是海水生物,本身所含的必需胺基酸跟
不飽和脂肪酸都很不足。
那要用什麼東西取代豐年蝦無節的位置呢??
答案是:橈腳類。
這種無脊椎生物,淡海水都有分佈,一般系統健全的礁岩缸,也都會發現其蹤跡,
這種小蟲,在海洋生態的食物鏈中是非常重要的一環,肩負著十分龐大的能量傳遞。
所以我個人在餌料的選擇上是以輪蟲、橈腳類為主,豐年蝦為輔。
2-2 餌料培養
我餌料的準備一般人可能無法複製我的做法,因為需要較大的空間跟場地條件,
不過這是經驗心得文,不是教學手冊,也只好請大家看看就好,想學只能當作參考。
這方法是很傳統的方式,只是我的規模很小,必須要有的條件是水跟陽光。
簡單流程:
a.乾淨海水 -> b.施肥 -> c.做水色 -> d.長餌料 -> e.追肥維持水色
-> f.維持餌料密度
a.乾淨海水:
使用1500L的FRP桶做為餌料培養的容器,海水我會事先調淡,這麼做的原因如下,
避免海水鹽度過高,也提供一個鹽度波動的緩衝,方便日常操作,
鹽度千分之二十至二五就OK,稍低的鹽度餌料生長也較快。
b.施肥:
很多東西可以做為肥料,例如:魚肉、蝦肉、魚溶漿(魚精)、血水等等,
基本上就是提供氨源,開始養水,只是我們一次要丟很多氨源,
讓水中的細菌滋生,轉化營養鹽供微藻生長,
而我們要用的餌料生物,就是吃這些細菌跟微藻。
c.做水色:
第一個禮拜,水會開始白濁並且發出腐臭,這過程長短跟溫度還有氨源多寡有密切關係,
之後水色會漸漸變綠,腐臭味也會漸漸變淡然後消失,水色會越來越濃,到一定程度時,
水面會出現綠色泡沫,這表示藻相過濃,開始出現死亡,這時候我會開始換水,
要換多少看濃度而定,以除掉綠色泡沫為目標。
甚至可以分桶然後稀釋水色,完全無臭味時,可以投入目標餌料。
之後餌料大量增生,水色會慢慢轉為褐色或咖啡色,但若水色偏黃,就會很難顧了。
d.長餌料 & e.追肥 & f.維持密度
這三點其實息息相關,操作上是交叉並進的,所以一起寫。
這邊我把輪蟲跟橈腳類分開說:
輪蟲:在數量上是很容易衝起來的,密度能衝到很高,因為輪蟲生活史較短,
大約2~3天就有能力增殖,食物充足的情況下,且輪蟲用量少的情況,
成長之快,大約2~3週就會把水色吃光,最後餓死。
所以為了維持密度,在高密度時,我幾乎每天都會撈出輪蟲,免得輪蟲自爆。
再追肥部份,這個比較靠經驗,原則上是很少量丟,不讓水變臭為原則。
如果有能力,我非常建議倒入微藻來取代追肥,
不過用量會很大,但好處是乾淨而且成長很快,
想快速拉高輪蟲密度,非常建議使用微藻,
在增量來說周氏扁藻(Tetra)跟擬球藻(Nano)優於等鞭金藻(Iso)。
橈腳類:這種好用的東西唯一的缺點是就很難養大量,目前我還無法有效維持高密度,
是因為橈腳類的排泄物會抑制他們的生殖行為,而且生活史長很多,
所以傳統方法橈腳類的密度很難衝高,不過我的橈腳類是跟輪蟲混著養,
因為在取餌時,使用不同網目就可以很快分開輪蟲跟橈腳類。
關於橈腳類族群密度的變化,有一個很有趣的現象,
在一般的養殖池中,通常下雨過後橈腳類數量就會大增,
所以,我在橈腳類密度低下的桶子,我會適量的使用淡水進行刺激,
數量衝起來大概可以維持一至三週,這個過程或許可以靠換水維持期密度,
不過我是靠多養幾桶,讓他們的族群密度變化錯開。
使用微藻也是可行的,只是不像輪蟲那樣立即見效,
養橈腳類要比較有耐心去觀察。
三、魚苗養殖
3-1 孵化
我帶苗的地點跟種魚所在地差很遠,所以需要不短的時間做運輸,
這邊主要是分享我運苗的經驗。
在第八天的晚上6點後,我會使用一個5L的量杯(一般五金百貨都有賣),
將卵床放進去,這個過程切記,卵千萬不可以離水,
萬一離水會怎樣,我只能說:「不要問,很恐怖!!」。
使用一個吃電池的空氣幫浦為魚卵們打氣,打氣量的要大一點,
大到水會翻滾,這樣孵化的過程卵才不會缺氧死掉。
不用擔心魚苗出來會被打死,因為我最高帶大的數量有到7成以上。
我運送的路程大約1.5小時,到目的地時已經全數孵化。
將魚苗放入育苗桶的過程也是很重要,溫度跟鹽度是重點,
所以要經過對水,再將魚苗置入桶內。
我使用的育苗桶是容量300L的玻璃纖維桶,水量大約250L,
整體越不透光越好,如果白天光照會太強,建議遮一下,
只要魚苗能看到餌料就好,光夠不夠要怎麼去判斷呢?
魚苗攝食的動作很敏顯,身體會彎曲成S形,然後向目標衝刺,
只要魚苗有這種行為,就表示他看的到食物,
暗一點避掉強光,能夠提高育成率。
剛剛提到對水也是非常重要的,這邊有幾個細節,
對水前我會先將餌料放到水中,然後用風管虹吸桶內的水,
水流量我使用空氣調節閥去控制,水流的速度大概是1.5~2小時流1.5L,
這時候5L大概快滿了,只要兩邊溫度相同,
就可以緩慢溫柔的將魚苗放入育苗桶。
3-2 餵食
餵食的流程如下
1 3.4 18 30 (日)
|-----------------|---------------------|--------|----------->
<--輪蟲&橈腳無節--><--橈腳類(成蟲&無節)---------->
<------飼料---------->
DAY 1~4
澳洲黑雙帶孵化後,體型算是蠻大的,嘴巴也相對大,
可以吃得下橈腳類的無節幼生,
因為我的輪蟲跟橈腳類是混和養,所以我是使用網目去篩選適合餌料,
使用200目浮游生物網去蒐集餌料,再使用100目去篩掉太大的餌料,
太大的可以拿去餵其它較大的苗。
第一天餵食很重要,最好能在魚苗見到魚生中第一道曙光時,就投餌。
減少魚苗第一餐挨餓的時間,能大大提高育成率,
之後建議少量多次的投料,輪蟲死很快,所以一次投一堆也是枉然。
DAY 4~30
第4.5天開始,我分別使用200目跟150目去收餌料,用40目去篩掉渣跟大的東西。
這是為了取得少取輪蟲,這步驟叫"過料",
因為有些較弱的個體長得慢,還是需要吃些輪蟲,所以不可以立刻捨棄輪蟲不用。
大概第6.7天,根據我觀察魚苗個體大小跟發育情況,我會只用150目去蒐集餌料。
有沒有發現到現在,我都還沒有幫育苗桶換水,因為我用的水量大,
可以撐到2個禮拜不換水都沒問題,不過能換水為什麼不換呢?? 當然要換!!!
尤其冬天使用加溫棒更要靠換水來控制鹽度,不過為了我操作方便。
我是在魚苗第10天前後,打開海水慢慢流入,讓水溢流掉,不用擔心魚苗會流掉,
這時候的苗已經很強壯,有一定的游泳能力,會自己避開水流較強的地方。
之後每三天這樣操作一次,每次維持4~5小時,直到第2X天可以吃人工飼料為止,
一旦開始吃人工飼料,我就會整天開流水。
若是一般玩家,就是在魚苗游泳能力變強時,可以使用過濾系統,來維持水質。
DAY 18~60
第十八天,大概會出現許多跟幼魚一樣體色的小魚了,
特徵就是身體黑邊相間、頭尾跟鰭是鮮黃色,這時候的小魚,嗅覺發育完成,
就會開始吃人工飼料,不過要挑對飼料喔,太大顆的肯定是不會鳥你,
我是使用石斑育成飼料,Size大約0.2mm左右,少量的丟,魚會吃再丟,
不過這時還是以橈腳類為主喔,飼料還是再過料階段,
一直持續到所有小魚都衝顆粒才能停止。
隨著小魚長大,嘴巴變大,可以換成大一點的飼料,大約0.5~1mm的飼料,
可以持續餵到體長2~3公分,之後就可以使用一般的小顆粒飼料。
補充:
澳洲黑雙帶長的很快,這是雙帶類小丑的特點,大約20~30天就可以變身幼魚,
30天就大概1公分左右,60天平均約2公分,但也是會有大到接近3公分的個體。
(之後我會整理一些圖跟影片,在一併放上來,讓大家能更明白些。)
--
All Comments
By Ingrid
at 2011-04-04T06:20
at 2011-04-04T06:20
By Hedy
at 2011-04-07T04:21
at 2011-04-07T04:21
By Edward Lewis
at 2011-04-10T03:45
at 2011-04-10T03:45
By Noah
at 2011-04-10T05:39
at 2011-04-10T05:39
By Vanessa
at 2011-04-13T15:46
at 2011-04-13T15:46
By Oscar
at 2011-04-16T03:39
at 2011-04-16T03:39
By Carol
at 2011-04-20T07:43
at 2011-04-20T07:43
By Michael
at 2011-04-21T16:04
at 2011-04-21T16:04
By Hedwig
at 2011-04-24T04:02
at 2011-04-24T04:02
By David
at 2011-04-26T06:21
at 2011-04-26T06:21
By John
at 2011-04-30T16:31
at 2011-04-30T16:31
By James
at 2011-05-04T00:25
at 2011-05-04T00:25
By Kristin
at 2011-05-05T18:11
at 2011-05-05T18:11
By Callum
at 2011-05-07T12:08
at 2011-05-07T12:08
By Mia
at 2011-05-08T16:00
at 2011-05-08T16:00
By Lydia
at 2011-05-11T22:42
at 2011-05-11T22:42
By Harry
at 2011-05-15T11:03
at 2011-05-15T11:03
By Lauren
at 2011-05-17T20:18
at 2011-05-17T20:18
By Hazel
at 2011-05-21T06:29
at 2011-05-21T06:29
By Yuri
at 2011-05-24T20:57
at 2011-05-24T20:57
By Charlotte
at 2011-05-27T07:53
at 2011-05-27T07:53
By Ophelia
at 2011-05-29T17:46
at 2011-05-29T17:46
By Todd Johnson
at 2011-06-01T09:39
at 2011-06-01T09:39
By Oliver
at 2011-06-05T12:06
at 2011-06-05T12:06
By Brianna
at 2011-06-07T09:02
at 2011-06-07T09:02
By Eden
at 2011-06-08T22:39
at 2011-06-08T22:39
By Megan
at 2011-06-11T01:24
at 2011-06-11T01:24
By Jacob
at 2011-06-11T16:05
at 2011-06-11T16:05
By Franklin
at 2011-06-14T06:26
at 2011-06-14T06:26
By Sierra Rose
at 2011-06-14T10:15
at 2011-06-14T10:15
By Olive
at 2011-06-17T10:02
at 2011-06-17T10:02
By Delia
at 2011-06-20T21:56
at 2011-06-20T21:56
By Agatha
at 2011-06-24T12:59
at 2011-06-24T12:59
By Madame
at 2011-06-26T14:41
at 2011-06-26T14:41
By Rosalind
at 2011-06-29T01:30
at 2011-06-29T01:30
By Hazel
at 2011-06-29T10:21
at 2011-06-29T10:21
By Isabella
at 2011-07-04T03:53
at 2011-07-04T03:53
By Andy
at 2011-07-06T08:37
at 2011-07-06T08:37
By John
at 2011-07-06T17:01
at 2011-07-06T17:01
By Zora
at 2011-07-11T00:10
at 2011-07-11T00:10
By Hedwig
at 2011-07-11T20:26
at 2011-07-11T20:26
By Belly
at 2011-07-16T05:36
at 2011-07-16T05:36
By Hedwig
at 2011-07-20T09:49
at 2011-07-20T09:49
By Franklin
at 2011-07-25T02:43
at 2011-07-25T02:43
By Wallis
at 2011-07-25T05:46
at 2011-07-25T05:46
By Emma
at 2011-07-25T15:24
at 2011-07-25T15:24
By Sarah
at 2011-07-26T19:50
at 2011-07-26T19:50
By Frederic
at 2011-07-31T01:08
at 2011-07-31T01:08
By Edwina
at 2011-08-02T21:07
at 2011-08-02T21:07
By Thomas
at 2011-08-06T19:34
at 2011-08-06T19:34
By Carol
at 2011-08-09T02:30
at 2011-08-09T02:30
By James
at 2011-08-12T00:48
at 2011-08-12T00:48
By Daph Bay
at 2011-08-16T04:46
at 2011-08-16T04:46
By Selena
at 2011-08-16T19:38
at 2011-08-16T19:38
By Rebecca
at 2011-08-21T16:31
at 2011-08-21T16:31
By Dinah
at 2011-08-25T19:06
at 2011-08-25T19:06
Related Posts
白線蟲
By Isla
at 2011-04-01T01:17
at 2011-04-01T01:17
迷情毛線之櫻桃燈產卵影片
By Edith
at 2011-03-31T23:38
at 2011-03-31T23:38
海水缸流量需多少?
By Barb Cronin
at 2011-03-31T23:29
at 2011-03-31T23:29
垃圾鼠開箱 & 我的鼠缸 & 鼠缸底砂介紹
By Ina
at 2011-03-31T23:24
at 2011-03-31T23:24
「拿破崙魚」 有魚尾紋
By Andrew
at 2011-03-31T21:30
at 2011-03-31T2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