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問兔子如果都不會動眼睛放大四支不停抽動是什麼病狀呢? - 兔
By Queena
at 2006-03-15T00:00
at 2006-03-15T00:00
Table of Contents
今天晚上看到朋友的兔子完全不動眼睛放大,屁股黏著大便四支手腳不時的抽動,這是生病還是什麼情況呢?
Tags:
兔
All Comments
By Franklin
at 2006-03-16T19:26
at 2006-03-16T19:26
牠已經 瀕 臨 死 亡!
瀕臨死亡時,開始瞳孔放大,接著身體漸漸僵硬,爾後肛門擴約肌漸漸放鬆,終致無法自我控制,於是糞便在無法控制的情況下排出!(動物都是如此!人也不例外!)
最近天氣變化大有幾種情形:
1.天氣冷保暖度不足,導致心臟衰竭
2.中毒,例如:好奇心驅使下,沒關好的兔兔亂吃東西,或看到死掉的蟲,咬咬看吃吃 看,不幸就發生了
3.購買時本身就有疾病,但沒去注意或沒有發現,最後為時已晚!
紡間有許多養兔子的書籍,教導正確的挑選及飼養方法,應該先閱讀完畢再購買,
另外,上一隻兔子死時,多少有可能留有病毒甚麼的,在不確定的情況下,最好不要再使用,或是可以洗乾淨消毒後在風乾,確定無問題再給新的兔寶寶住,兔子是屬於很纖細的動物,所以環境要好夠乾淨,食物和水更不用說一定要保持清潔乾淨,不然一但拉肚子,通常就"掰掰"了!
希望能好好處理,可別棄屍荒野嚇到人,可詢問動物檢驗所,簡稱"動檢所"火化事宜,五公斤以下200元,五公斤以上需加收,需用黑色垃圾袋包起,如果沒袋子可以去各動物醫院要要看,因為是政府火化故不接受陪葬物品,如私人動物安樂園可以接受陪葬物品,但相對價格較貴,好處是私人動物安樂園提供團體火化和單獨火化兩種,還可要求骨灰放安樂園或帶回家繼續陪伴主人,不清楚可詢問動物醫院,相關處理事宜,有的動物醫院會加收錢,是因為幫你送屍體要車錢
By Regina
at 2006-03-15T21:23
at 2006-03-15T21:23
1.眼睛
兔子的眼睛要較大多數的哺乳動物更靠近兩側,這可以提供牠們更寬廣的視野,以便其更容易去偵測捕食者。然而牠們的眼睛並不能看到牠們嘴巴下方的那一塊小區域,因此,牠們必須靠著嘴唇以及鬍鬚來辨別食物的所在。
兔子的角膜非常大,約佔據眼球弧面的百分之三十。巨大的球形水晶體與不發達的睫狀肌顯示兔子對視力調適的依賴並不大。視神經是位於眼睛水平中線的上方,視網膜試驗則需要注視眼睛內部的上方。視網膜的血管則由視神經盤水平的向外分布﹔此外,兔子跟狗一樣,在牠們的視神經盤中有一生理盃或壓力區的存在。兔子沒有桿狀細胞層的存在。
在麻醉過程中,兔子的第三眼瞼會移至角膜表面。在第三眼瞼後方,與深層軟骨之間為第三眼瞼腺(harderian gland)。它分為兩葉,上葉小而白,下葉則較大而呈粉紅色。上下兩葉各有一分泌管,兩管交會合併成單一管路後,自第三眼瞼內側開口向外分泌。雄兔的第三眼瞼腺要較雌兔的為大,在配種季節則會更為腫大。淚腺則是一個小而淡褐色的腺體,位於下眼瞼的後方(在其他動物身上,淚腺大多位於上眼瞼的後方)。然而,淚腺分泌管的開口卻是位於上眼瞼的結膜內。
以兔子而言,頭部(包括眼睛)的主要靜脈血液回流管道為外頸靜脈,而不同於人是以內頸靜脈為主要的頭部靜脈血液回流管道。在其他的動物身上(例如狗),則另有特殊的通道存在於內頸靜脈與外頸靜脈之間﹔但在兔子身上,這種管道並不發達。如果將兔子的外頸靜脈紮起,或緩慢地自體外輸液進入外頸靜脈內,會在24小時內導致兔子的眼球腫大而突出﹔當狀況解除後,則會緩慢復原。這種相同的脈管形式也適用於兔子眼睛的動脈血液供給,不過若是紮住頸動脈可導致眼球壞死。以上是有關兔子眼睛的相關知識.因為只主觀覺得完全不動眼睛放大,屁股黏著大便四支手腳不時的抽動無法很客觀提供這到底是神麼情況.?還是需要靠你細心的觀察.若有不對靜.請儘速帶去給獸醫檢查吧1
Related Posts
請各位大大幫忙喔!2個月大的侏儒獅子兔~”~
By Hedda
at 2006-03-14T00:00
at 2006-03-14T00:00
急急急~~~兔子兔子...小兔子吃東西
By Christine
at 2006-03-13T00:00
at 2006-03-13T00:00
可是我沒養過兔子~~~我只養過於養過鱉養過老鼠養過狗
我就是沒養過兔子
兔子能喝 ...
兔子亂便便
By Thomas
at 2006-03-12T00:00
at 2006-03-12T00:00
有關養兔子的問題...請大大幫個忙
By Olga
at 2006-03-12T00:00
at 2006-03-12T00:00
想請問一下..兔子可以用水幫牠洗澡嗎??
還有養兔子還需要注意一些什麼呢????
U ...
這樣愛兔兔,對嗎?
By Liam
at 2006-03-12T00:00
at 2006-03-12T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