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蟲 - 水族
By Vanessa
at 2015-01-28T11:48
at 2015-01-28T11:48
Table of Contents
圖片和超連結就沒有轉過來了,有興趣請移駕部落格版
http://northernstar-aquarium.blogspot.tw/2015/01/black-worm.html
----
圖一
(一)活餌,讚!
這兩年來,國內玩家對於活餌的興趣越發高了,
除了蠕蟲、白蟲外,在國外盛行久矣的俄國紅水蚤與黑蟲也在國內出現。
活餌的優點除了可以讓玩家輕易跨越部分魚種不吃餌料的門檻,
另一個優點則是讓魚隻展現較好的體型、體色,同時較能進入繁殖的狀態。
扣除掉「哎黝~蟲好噁心」這種心理偏好外,
飼養活餌是需要成本與技術門檻的,
例如很早就在國內流傳的各種水蚤就以容易整缸倒掉而聞名中外
(是的,國外也是如此,所以TFH才會再水蚤回顧一文中強調要多養幾盆分散風險);
絲蚯蚓飼養難度也不低,要有流水、排泄量大,
大部分的玩家只是把蟲在餵食前暫時飼養,而非長期繁殖;
汽水微蟲、麵包微蟲不但有味道,玩家對食物處理掌握不佳下也容易倒掉;
豐年蝦要花時間、空間孵化,近年豐年蝦卵又貴。
這也是為何蠕蟲、白蟲在進入國內後非常受歡迎的原因,
因為這兩款蟲具有低技術門檻(泥碳土+透氣盒子)、
低照顧頻率(一到三天餵食一次,幾個月換一次土)、
低餵食難度(什麼都吃)、
低氣味(除非因缺氧而倒掉,不然沒有味道)、
高飼養密度(一個便當盒空間產出可以天天餵食十隻將魚的量)等優點。
那麼,飼養黑蟲是否具有像飼養蠕蟲、白蟲一樣容易呢?
(二)黑蟲簡介
黑蟲在國外多以California blackworms流通,
其學名為Lumbriculus variegatus。
其實只要有英文俗名、學名,就可以找到一大堆的資料,
只是看各人願不願意花時間找資料而已。
相對地,有時候要找資料最難的部分就是在最初的鑑種階段。
下面摘要整理自http://www.eeob.iastate.edu/faculty/DrewesC/htdocs/Lvgen4.htm
網頁內容:
「黑蟲生長在淺水中,多半為池塘、濕地等邊緣,以腐敗的植物、微生物為食。
它們埋藏在底泥中,以特化的尾部突出於底泥來交換氧氣。
若有可能的話,他們甚至會將尾部突出於水面來呼吸,跟絲蚯蚓的行為明顯不同。
在有陰影或震動時,會將突出的尾部快速縮起。
黑蟲在田中養的往往比實驗室繁殖得大,最大長度可以到達十公分。
黑蟲是雌雄同體的,他們可生殖出內含4~11個卵的卵繭,
兩週後會孵化成一公分長的小黑蟲。
然而,實驗室養出來的黑蟲多半只有4~6公分,
無法達到性成熟而產下卵繭,
他們透過「斷裂生殖」(fragmentation)自主地將自身分裂為兩個以上的個體,
然後各自生長出缺失的部分,
不只頭部與尾部可以分裂,即使身體的中段也可以長出頭及尾。
新長成的黑蟲身上同時包含舊有的部分以及新生的部分
黑蟲的頭部與尾部很容易分辨,頭部寬、更黑以及更佳的活動性。
如同蚯蚓一樣,血是紅色的。」
圖二
(三)使用黑蟲的優點
黑蟲相較於白蟲、蠕蟲的好處在於黑蟲本來就是水生,
所以丟在水中即使沒有被吃掉也不會因此而死亡,
餵食白蟲、蠕蟲則必須擔心他們鑽進底土後死在土中,影響水質,
黑蟲則沒有此問題,他可以一直活到被魚隻吃掉。
此外,根據一些資深玩家的說法,黑蟲具有對魚隻繁殖特別有助益的養分。
黑蟲在海水缸玩家中一樣頗有口碑,
下面引述網址就是一資深玩家透過小缸子與沈馬帶動水流到高處的飼養盒中來塑造流水
的飼養方式(請見這篇九樓圖片,以及之後Paul B的回應),
這位玩家十分強調黑蟲對於海水魚的正面功能,
尤其在繁殖部分(keep fish in breed condition),
黑蟲甚至可以做為LPS的優良食物(請見Reef central論壇長達十一頁的討論)!
(海水人,還不快點動起來!相較下,豐年蝦在Paul B眼中根本是渣啊!)
剛拿到的黑蟲在沒有介質時很容易捲成一團,像絲蚯蚓般,
此時滴幼魚液體飼料(螺旋藻、魚粉、維他命之類的市售商品)的瞬間
會有部分炸開狂扭動,幾秒後又恢復成一團,
但這並不是培養黑蟲的正常方式,
這種狀況下黑蟲不大進食。
寄送黑蟲時最重要的工作是避免缺氧,使用呼吸袋是比較保險的作法,
寄送不要貪多,寧可低密度寄送,
否則很容易因為寄送過程中的一些死亡而導致水質嚴重污染,
兼以細菌分解的耗氧將導致整袋死亡。
圖三
(四)黑蟲飼養方式
http://aquariumtidings.com/how-to-culture-blackworms-black-worms/
這篇介紹了黑蟲的兩種培養方式:碎紙巾和底砂培養法。
紙巾法是將廚房紙巾撕碎後丟入水中,
一方面做為黑蟲藏身的介質,一方面帶紙巾腐化可成為黑蟲的食物,
這也是實驗室的標準作法。
不只一個網頁提到紙巾最好用咖啡色或有機紙巾(brown or organ paper towel),
因為白色紙巾有可能含漂白水成分,會對黑蟲造成傷害,
但我自己使用的經驗,至少國內大賣廠牌子的廚房紙巾的成分都沒有寫到漂白水,
實際拿來養黑蟲的結果也OK。
網頁上建議兩週換一次紙巾,我自己使用的心得是紙巾可以撐到一個月,
換的時候最好採取部分更換的方式,留下一部分舊紙巾。
底砂培養法在該網頁推薦用砂粒類(gravel),
我自然地使用手邊的美矽砂,
不過後來想一想,若使用二手黑土可能是更好的選擇,
因為有機質更多、土質鬆軟易鑽。
該網頁建議一併放些植物下去,可以培養滴蟲等微生物供黑蟲食用。
底砂培養法不像紙巾培養法的紙巾可以作為食物,
所以以前者為飼養方式時要增加食物的投給。
大部分黑蟲飼養網頁都強調必需要打氣,這並不是為了避免缺氧,
主要是為了加速前面提到的「斷裂生殖」,
透過打氣營造水流來增加斷裂生殖的機會。
黑蟲的生長環境是池塘邊緣的淺水處,
兼以前頭引述文章提及其鑽底泥中僅探出尾部於水面的習性,
所以飼養黑蟲時並不需要太深的水。
上面提到的的兩種培養方式我都嘗試了。
在上述介質的環境黑蟲就不會捲成一團,
以矽砂為底者更是很快地就鑽進去,
大約七成身體俱在底砂中,只探個頭來,
在覓食時才會讓大部分的身體鑽出底砂。
由撕碎紙巾那盆可以看出黑蟲是大便王,約一天底部就有很多黑灰色粉塵 。
黑蟲在華氏72~85度(攝氏22.2~29.4)都可以存活得很好,
可接受大範圍的酸鹼軟硬度。
當缺氧或水質污染嚴重時,黑蟲會離開介質而爬到容器邊緣、水表,這就是警兆。
圖四
正常繁殖要34週數量才翻倍,
以水族活餌而言這是超慢的速度(數據請見這篇),
使用用破碎分裂增殖才會比較有量。
目前在朋友那邊有觀察到一個月左右從五隻變十三隻的增生速度,
我自己還想不出來清點的方法,目前是單純培養,
僅剛拿到的時候吸過幾條去餵魚,魚隻對這種活餌的瘋狂喜愛不在話下。
有關黑蟲的食物部分,我採亂丟一通的方式,
包含幼魚液體飼料、魚飼料、36%螺旋藻錠、綠水、輪蟲粉等,
投入的量都不多,由於我有飼養水蚤,所以常備綠水,
我添加的水就是以綠水或是水蚤換下來的水為主。
靜置水,無打氣,兩到三天換一次,換水量1/2~4/5。
養在室外,現在溫度約15~17。
在環境穩定下,黑蟲對於食物算是蠻敏感的,
例如當我丟36%螺旋藻錠到水中,一兩分鐘後黑蟲就會紛紛探出頭來,
五分鐘內就可以看到黑蟲把食物吸來吸去、搶來搶去的畫面
(是的,他們能夠吸附後搬動食物)。
由於我是養在靜水無過濾的小水體中,所以不敢投入大量的食物,以最低限度進食為主。
做為活餌,我們是以能將黑蟲生生不息地繁衍下去的方式飼養,
但對於很容易就採買到黑蟲的外國玩家,他們大部分人仍採keep住而已,沒有繁殖,
就像國內大部分玩家對待絲蚯蚓的態度般。
若僅保存而不繁殖,更多人採用放到冰箱的方式,這並不會讓黑蟲死亡,
只是降低其新陳代謝而得以讓蟲保存得更久,
但前面提到的海水玩家Paul B認為冰箱保存會讓黑蟲不再具有那麼高的營養。
最後,再次感謝ES讓我能有飼養黑蟲的機會啦!
----
附上國內紅蟲與絲蚯蚓採集影片,
蝦米版友說的好,「誰知缸中餌
隻隻皆辛苦」。
不過影片也顯示蟲隻的採集環境難以掌控、變數太多,
紅蟲與絲蚯蚓的品質難以保證,加上帶菌、帶寄生蟲的問題,
這也就是為何許多玩家會比較偏向自己培養活餌的原因,
至少過程看得見,品質較能維持。
雖然野生魚隻在原生環境吃的紅蟲、絲蚯蚓也無法保證無疾病,
但自然環境中也不會有現在台灣水溝中的重金屬以及一堆化學物質。
況且,即使美、非魚種能對抗當地的寄生蟲與細菌,
但對於亞洲的病菌就不見得能夠適應
(想想「槍砲、疾菌、鋼鐵」書中寫的
隨著西班牙人登陸中南美而帶來造成當地住民大量死亡的病毒,
印加帝國在歐洲人動武前就已經因病而死傷殆盡)。
最後,我們其實不知道自然環境中魚隻的死亡率,
假設在自然界的疾病等天擇下只要有10%的能夠存活下來就可以繼續繁殖,
但在我們的缸子中,我們能接受這種死亡率嗎?
如果不行,那麼就還是保險一點,對於活餌的來源多加掌控吧。
https://www.youtube.com/watch?x-yt-ts=1422327029&x-yt-cl=84838260&v=AORUPFlRIJ4
--
http://northernstar-aquarium.blogspot.tw/2015/01/black-worm.html
----
圖一
(一)活餌,讚!
這兩年來,國內玩家對於活餌的興趣越發高了,
除了蠕蟲、白蟲外,在國外盛行久矣的俄國紅水蚤與黑蟲也在國內出現。
活餌的優點除了可以讓玩家輕易跨越部分魚種不吃餌料的門檻,
另一個優點則是讓魚隻展現較好的體型、體色,同時較能進入繁殖的狀態。
扣除掉「哎黝~蟲好噁心」這種心理偏好外,
飼養活餌是需要成本與技術門檻的,
例如很早就在國內流傳的各種水蚤就以容易整缸倒掉而聞名中外
(是的,國外也是如此,所以TFH才會再水蚤回顧一文中強調要多養幾盆分散風險);
絲蚯蚓飼養難度也不低,要有流水、排泄量大,
大部分的玩家只是把蟲在餵食前暫時飼養,而非長期繁殖;
汽水微蟲、麵包微蟲不但有味道,玩家對食物處理掌握不佳下也容易倒掉;
豐年蝦要花時間、空間孵化,近年豐年蝦卵又貴。
這也是為何蠕蟲、白蟲在進入國內後非常受歡迎的原因,
因為這兩款蟲具有低技術門檻(泥碳土+透氣盒子)、
低照顧頻率(一到三天餵食一次,幾個月換一次土)、
低餵食難度(什麼都吃)、
低氣味(除非因缺氧而倒掉,不然沒有味道)、
高飼養密度(一個便當盒空間產出可以天天餵食十隻將魚的量)等優點。
那麼,飼養黑蟲是否具有像飼養蠕蟲、白蟲一樣容易呢?
(二)黑蟲簡介
黑蟲在國外多以California blackworms流通,
其學名為Lumbriculus variegatus。
其實只要有英文俗名、學名,就可以找到一大堆的資料,
只是看各人願不願意花時間找資料而已。
相對地,有時候要找資料最難的部分就是在最初的鑑種階段。
下面摘要整理自http://www.eeob.iastate.edu/faculty/DrewesC/htdocs/Lvgen4.htm
網頁內容:
「黑蟲生長在淺水中,多半為池塘、濕地等邊緣,以腐敗的植物、微生物為食。
它們埋藏在底泥中,以特化的尾部突出於底泥來交換氧氣。
若有可能的話,他們甚至會將尾部突出於水面來呼吸,跟絲蚯蚓的行為明顯不同。
在有陰影或震動時,會將突出的尾部快速縮起。
黑蟲在田中養的往往比實驗室繁殖得大,最大長度可以到達十公分。
黑蟲是雌雄同體的,他們可生殖出內含4~11個卵的卵繭,
兩週後會孵化成一公分長的小黑蟲。
然而,實驗室養出來的黑蟲多半只有4~6公分,
無法達到性成熟而產下卵繭,
他們透過「斷裂生殖」(fragmentation)自主地將自身分裂為兩個以上的個體,
然後各自生長出缺失的部分,
不只頭部與尾部可以分裂,即使身體的中段也可以長出頭及尾。
新長成的黑蟲身上同時包含舊有的部分以及新生的部分
黑蟲的頭部與尾部很容易分辨,頭部寬、更黑以及更佳的活動性。
如同蚯蚓一樣,血是紅色的。」
圖二
(三)使用黑蟲的優點
黑蟲相較於白蟲、蠕蟲的好處在於黑蟲本來就是水生,
所以丟在水中即使沒有被吃掉也不會因此而死亡,
餵食白蟲、蠕蟲則必須擔心他們鑽進底土後死在土中,影響水質,
黑蟲則沒有此問題,他可以一直活到被魚隻吃掉。
此外,根據一些資深玩家的說法,黑蟲具有對魚隻繁殖特別有助益的養分。
黑蟲在海水缸玩家中一樣頗有口碑,
下面引述網址就是一資深玩家透過小缸子與沈馬帶動水流到高處的飼養盒中來塑造流水
的飼養方式(請見這篇九樓圖片,以及之後Paul B的回應),
這位玩家十分強調黑蟲對於海水魚的正面功能,
尤其在繁殖部分(keep fish in breed condition),
黑蟲甚至可以做為LPS的優良食物(請見Reef central論壇長達十一頁的討論)!
(海水人,還不快點動起來!相較下,豐年蝦在Paul B眼中根本是渣啊!)
剛拿到的黑蟲在沒有介質時很容易捲成一團,像絲蚯蚓般,
此時滴幼魚液體飼料(螺旋藻、魚粉、維他命之類的市售商品)的瞬間
會有部分炸開狂扭動,幾秒後又恢復成一團,
但這並不是培養黑蟲的正常方式,
這種狀況下黑蟲不大進食。
寄送黑蟲時最重要的工作是避免缺氧,使用呼吸袋是比較保險的作法,
寄送不要貪多,寧可低密度寄送,
否則很容易因為寄送過程中的一些死亡而導致水質嚴重污染,
兼以細菌分解的耗氧將導致整袋死亡。
圖三
(四)黑蟲飼養方式
http://aquariumtidings.com/how-to-culture-blackworms-black-worms/
這篇介紹了黑蟲的兩種培養方式:碎紙巾和底砂培養法。
紙巾法是將廚房紙巾撕碎後丟入水中,
一方面做為黑蟲藏身的介質,一方面帶紙巾腐化可成為黑蟲的食物,
這也是實驗室的標準作法。
不只一個網頁提到紙巾最好用咖啡色或有機紙巾(brown or organ paper towel),
因為白色紙巾有可能含漂白水成分,會對黑蟲造成傷害,
但我自己使用的經驗,至少國內大賣廠牌子的廚房紙巾的成分都沒有寫到漂白水,
實際拿來養黑蟲的結果也OK。
網頁上建議兩週換一次紙巾,我自己使用的心得是紙巾可以撐到一個月,
換的時候最好採取部分更換的方式,留下一部分舊紙巾。
底砂培養法在該網頁推薦用砂粒類(gravel),
我自然地使用手邊的美矽砂,
不過後來想一想,若使用二手黑土可能是更好的選擇,
因為有機質更多、土質鬆軟易鑽。
該網頁建議一併放些植物下去,可以培養滴蟲等微生物供黑蟲食用。
底砂培養法不像紙巾培養法的紙巾可以作為食物,
所以以前者為飼養方式時要增加食物的投給。
大部分黑蟲飼養網頁都強調必需要打氣,這並不是為了避免缺氧,
主要是為了加速前面提到的「斷裂生殖」,
透過打氣營造水流來增加斷裂生殖的機會。
黑蟲的生長環境是池塘邊緣的淺水處,
兼以前頭引述文章提及其鑽底泥中僅探出尾部於水面的習性,
所以飼養黑蟲時並不需要太深的水。
上面提到的的兩種培養方式我都嘗試了。
在上述介質的環境黑蟲就不會捲成一團,
以矽砂為底者更是很快地就鑽進去,
大約七成身體俱在底砂中,只探個頭來,
在覓食時才會讓大部分的身體鑽出底砂。
由撕碎紙巾那盆可以看出黑蟲是大便王,約一天底部就有很多黑灰色粉塵 。
黑蟲在華氏72~85度(攝氏22.2~29.4)都可以存活得很好,
可接受大範圍的酸鹼軟硬度。
當缺氧或水質污染嚴重時,黑蟲會離開介質而爬到容器邊緣、水表,這就是警兆。
圖四
正常繁殖要34週數量才翻倍,
以水族活餌而言這是超慢的速度(數據請見這篇),
使用用破碎分裂增殖才會比較有量。
目前在朋友那邊有觀察到一個月左右從五隻變十三隻的增生速度,
我自己還想不出來清點的方法,目前是單純培養,
僅剛拿到的時候吸過幾條去餵魚,魚隻對這種活餌的瘋狂喜愛不在話下。
有關黑蟲的食物部分,我採亂丟一通的方式,
包含幼魚液體飼料、魚飼料、36%螺旋藻錠、綠水、輪蟲粉等,
投入的量都不多,由於我有飼養水蚤,所以常備綠水,
我添加的水就是以綠水或是水蚤換下來的水為主。
靜置水,無打氣,兩到三天換一次,換水量1/2~4/5。
養在室外,現在溫度約15~17。
在環境穩定下,黑蟲對於食物算是蠻敏感的,
例如當我丟36%螺旋藻錠到水中,一兩分鐘後黑蟲就會紛紛探出頭來,
五分鐘內就可以看到黑蟲把食物吸來吸去、搶來搶去的畫面
(是的,他們能夠吸附後搬動食物)。
由於我是養在靜水無過濾的小水體中,所以不敢投入大量的食物,以最低限度進食為主。
做為活餌,我們是以能將黑蟲生生不息地繁衍下去的方式飼養,
但對於很容易就採買到黑蟲的外國玩家,他們大部分人仍採keep住而已,沒有繁殖,
就像國內大部分玩家對待絲蚯蚓的態度般。
若僅保存而不繁殖,更多人採用放到冰箱的方式,這並不會讓黑蟲死亡,
只是降低其新陳代謝而得以讓蟲保存得更久,
但前面提到的海水玩家Paul B認為冰箱保存會讓黑蟲不再具有那麼高的營養。
最後,再次感謝ES讓我能有飼養黑蟲的機會啦!
----
附上國內紅蟲與絲蚯蚓採集影片,
蝦米版友說的好,「誰知缸中餌
隻隻皆辛苦」。
不過影片也顯示蟲隻的採集環境難以掌控、變數太多,
紅蟲與絲蚯蚓的品質難以保證,加上帶菌、帶寄生蟲的問題,
這也就是為何許多玩家會比較偏向自己培養活餌的原因,
至少過程看得見,品質較能維持。
雖然野生魚隻在原生環境吃的紅蟲、絲蚯蚓也無法保證無疾病,
但自然環境中也不會有現在台灣水溝中的重金屬以及一堆化學物質。
況且,即使美、非魚種能對抗當地的寄生蟲與細菌,
但對於亞洲的病菌就不見得能夠適應
(想想「槍砲、疾菌、鋼鐵」書中寫的
隨著西班牙人登陸中南美而帶來造成當地住民大量死亡的病毒,
印加帝國在歐洲人動武前就已經因病而死傷殆盡)。
最後,我們其實不知道自然環境中魚隻的死亡率,
假設在自然界的疾病等天擇下只要有10%的能夠存活下來就可以繼續繁殖,
但在我們的缸子中,我們能接受這種死亡率嗎?
如果不行,那麼就還是保險一點,對於活餌的來源多加掌控吧。
https://www.youtube.com/watch?x-yt-ts=1422327029&x-yt-cl=84838260&v=AORUPFlRIJ4
--
All Comments
By Heather
at 2015-01-29T18:31
at 2015-01-29T18:31
By Olga
at 2015-02-03T17:46
at 2015-02-03T17:46
By Zanna
at 2015-02-08T11:09
at 2015-02-08T11:09
By Ida
at 2015-02-12T11:39
at 2015-02-12T11:39
By David
at 2015-02-13T02:02
at 2015-02-13T02:02
By Hedy
at 2015-02-16T05:26
at 2015-02-16T05:26
By Agnes
at 2015-02-21T01:00
at 2015-02-21T01:00
By Zenobia
at 2015-02-24T00:53
at 2015-02-24T00:53
By Iris
at 2015-02-24T03:20
at 2015-02-24T03:20
By Sarah
at 2015-02-25T01:10
at 2015-02-25T01:10
By Enid
at 2015-02-28T07:10
at 2015-02-28T07:10
By Thomas
at 2015-03-02T03:18
at 2015-03-02T03:18
By Rosalind
at 2015-03-03T18:38
at 2015-03-03T18:38
By Una
at 2015-03-08T14:15
at 2015-03-08T14:15
By Agatha
at 2015-03-09T09:44
at 2015-03-09T09:44
By Susan
at 2015-03-10T04:21
at 2015-03-10T04:21
By Bethany
at 2015-03-10T05:23
at 2015-03-10T05:23
By Wallis
at 2015-03-13T03:03
at 2015-03-13T03:03
By Olivia
at 2015-03-13T06:28
at 2015-03-13T06:28
By Elvira
at 2015-03-14T01:13
at 2015-03-14T01:13
By Leila
at 2015-03-17T15:50
at 2015-03-17T15:50
By Margaret
at 2015-03-20T08:39
at 2015-03-20T08:39
By Carol
at 2015-03-20T21:15
at 2015-03-20T21:15
By Elma
at 2015-03-23T02:55
at 2015-03-23T02:55
By Eartha
at 2015-03-26T16:39
at 2015-03-26T16:39
By Leila
at 2015-03-28T03:04
at 2015-03-28T03:04
By Hedwig
at 2015-03-28T09:19
at 2015-03-28T09:19
By Gilbert
at 2015-03-30T12:01
at 2015-03-30T12:01
By Wallis
at 2015-04-03T14:17
at 2015-04-03T14:17
By Ina
at 2015-04-07T17:38
at 2015-04-07T17:38
By Rachel
at 2015-04-12T13:38
at 2015-04-12T13:38
By Emily
at 2015-04-15T17:15
at 2015-04-15T17:15
Related Posts
水陸缸製作方法
By Jacky
at 2015-01-28T10:25
at 2015-01-28T10:25
關於外掛清洗完水變很髒
By Emily
at 2015-01-28T01:19
at 2015-01-28T01:19
黑球有攻擊性嗎?
By Kama
at 2015-01-28T00:12
at 2015-01-28T00:12
請問剛買的茉莉為什麼這麼害羞?
By Megan
at 2015-01-28T00:06
at 2015-01-28T00:06
自給自足的魚缸
By Zenobia
at 2015-01-28T00:04
at 2015-01-28T00:04